修、讲、展:看兰大学生在故宫“打卡上班”!
2024-02-18 09:08:39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为拓展学院本科生专业探索与就业创业路径,增强专业学习实践运用能力,进一步培养本科生对专业学习的浓厚兴趣,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积极对接故宫博物院,选派8位优秀本科生于2022年7月20日至8月2日赴北京故宫博物院开展实习活动,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提升综合能力、强化实习就业意识,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兰州大学校友、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 谈到参与实习实践的意义,“就如同此次故宫的研习一样,在书本上看几遍,也不如实地到故宫走走转转,才能深入地了解到故宫”。

  故宫博物院是在明、清皇宫及其收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以明清宫廷历史、宫殿建筑和古代艺术品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国家级博物馆,属于文化和旅游部直属事业单位,下设近40个部门机构。

  本次实习队的8名同学分别前往故宫博物院宫廷历史部等7个部门开展为期14天的实习工作,感受文物保护的传承,从图片到实景,从理论到实践,身临其境的去感受文化气息。

  此次的故宫实习,基于对佛教美术的热情,我选择了宫廷历史部中的宗教文物组。实习的第一天王旭东院长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对此次的实习予以全力支持并对我们寄予厚望。

  在这之后,我们便被引导前往各自的实习部门,与部门领导和指导老师见面。在老师的指导之下,我进行了大量理论知识的学习,阅读若干与佛教美术相关的书籍。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还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故宫博物院雕塑馆中与佛教造像相关的部分,在与老师的探讨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真实文物相结合,不仅补充了自身的知识短板,也开拓了自己的研究视野。

  部门里亲切的马科长和张老师,宫廷御猫大眼儿和小月月,每天下午老师们的羽毛球活动,与想象中的古板严肃不同,部门内的氛围轻松愉悦,老师更是和蔼可亲,在与老师的交流过程中总是会为老师的渊博的学识与宽阔的视野所折服,更能从中感受到老师们的匠心与敬业精神。

  《何以中国》展览是故宫博物院联合国内29家博物馆举办的开年大展,于5月份结束撤展,借展文物受疫情影响近期才归还至原单位,在我实习期间每隔几天都会有一场通过线上视频方式来进行的文物点交,双方一同对文物现况进行全方位检查,确认无误后签字。此外,故宫正在筹备一个院内的大展,我协助老师整理陈展大纲中的文物信息,制作成目录表格,方便后期在文物数据系统中检索以及与各部门或筹展组对接提取上展文物。

  文物管理处的办公区位于故宫西北角的一处古院落,环境幽静、氛围融洽,令人心情愉悦。院子里有猫、有树、有秋千,坐在会议室里,能够听到乌鸦飞过的惊叫声、风吹树叶的沙沙声、木门转动的吱呀声,还有老师们忙碌时的键盘声、路过时的脚步声、休息时的欢笑声。实习是一次充电的过程,为继续前进汲取养分、提供动力;更是一段难忘的经历,为学习生涯点缀色彩、留下印记。时光匆匆,聚散终会至,未来当可期!

  在此次的故宫实习中,我如愿进入了自己感兴趣的部门——展览部。展览部在近年来推出了许多优秀的展览,收获了大众的一致好评,有“何以中国”、“敦行故远”等。非常有幸在我实习期间,老师们正在筹办“金玉满堂——故宫博物院文化援疆汇报展”,让我更近距离地体验了怎么样才能做好一个展览,薄老师还亲自在现场给我讲授了许许多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与细节。

  15天的实习有点长,长到我熟悉了故宫的每一处,不会再在72万平方米的空间里迷路,长到每天上下班时感觉自己仿佛就是这里的老师傅,过着规律而又快乐的生活;15天的实习也很短,办公室里的书籍我还没有看够,跟进的展览也没看到最终效果。但我更想要用感谢一词来总结此次实习:我感谢学院提供的宝贵机会,感谢部门老师对自己的耐心指导,甚至是感谢故宫里的猫猫和食堂。这段美好的经历将成为我永远珍藏的回忆。

  本人前往文保科技部金石修复室实习。青铜器修复及复制技艺是北京故宫博物院传统技艺,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目前,修复室有两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金石修复室仍然延续着师徒传承的制度,该技艺现已传承至第七代。在为期半个月的实习中,我在实验室见习老师傅们和年轻老师们对金石文物的修复与复制。除此之外,在老师的帮助下,我成功复制了一枚钱币。

  本次实习经历给予了我更大的想象空间,去思考文物的前世今生以及文物“活”起来的意义。在故宫已经开放的展览中,游客们经过每一个放置文物的展示柜,或许是驻足欣赏,或许是匆匆而过。但每一件展出的文物,都曾经历过短则数月,长则数年的修复工作,才能够熠熠生辉地出现在现代社会的世人之前。文物被赋予了传承中华文明的使命,而文物修复者便是传承文明的桥梁。

  我在宣传教育部的志愿者管理组进行实习工作。7月25至8月1日,我们观摩了5节线上课程的迭代升级,包括 莲花、梧桐、桑蚕丝、茶、蝉 这五块内容。通过这一个过程,我们学习到了老师们如何将 故宫文物与节气知识结合 ,看到了 “活起来”的历史知识 。老师们细致入微地讲解了故宫的文物,用清晰的思路化解了知识的枯燥。7月29、8月2日,老师们带领我们参观了故宫的珍宝馆、陶瓷馆、钟表馆等故宫特色展览。老师们严谨的讲解带领我们走进了故宫的六百年历史和它背后的千年历史文韵。

  半个月的时间让我看到了一座完全不同的故宫博物院,在故宫博物院中实习,和各位前辈老师开展深入交流,我感受到了每个人对这份职业的热爱。以宣教部的老师们为例,大家面对时代的更新发展,创新性地改进自身工作,结合时新网络站点平台来创新故宫地宣传教育工作。老师们身上这种开创性地精神和持之以恒的付出会一直持续鼓励我在自己的学习与工作中全情投入、再接再厉。

  初到考古部(考古研究所),指导老师对部门 正在发掘和进行文物 整理的遗址 进行一一介绍,此后半个月的实习工作也就与这些遗址和文物相关,每天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整理、拍照、记录、入档等工作。在讲座学习中,徐海峰老师介绍了紫禁城考古近些年来开展的工作和所具备的历史意义;赵瑾老师向我们展示了陶瓷修复的过程,为我们一一介绍了所需要的工具,展示不同修复理念和技术所呈现出来的不同修复结果。

  《文物摄影》课后,王琎老师为我们放映了他在故宫的摄影作品《二十四节气》,当那些熟稔的照片再次以这样的形式映入眼帘的时候,我才惊觉我已经实实在在地到达了故宫的深处,在与这些扎根于此的匠人们接触中,那些早年对故宫的向往与憧憬从内心深处又重新勃发,绵绵长长的情愫牵引着我穿梭在考古部、文物库房和发掘遗址之间的路线上。《紫禁城考古概述》课上,徐海峰老师的介绍让我对故宫考古有了更深切的认识,它并不局限在宫墙之内,而与“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发生着关系。在考古部实习的每分每秒,我深感自己的荣幸,那里的一砖一瓦、一工一匠,都是宝藏!

  在办理好临时工作证、结束同院长的交流会后,我郑重进入数字与信息部工作。指导老师天天都会安排一定量的任务,我撰写 微博初稿后提交审核 ,根据老师的意见进行二次修改。实习期间共推送微博十余条,主要有“老虎日提案”、介绍全景故宫、#故宫藏鲜#-灵芝、#古人也太会了#团扇篇和瓷枕篇、#你可能不知道的紫禁城#、“金玉满堂”展览推荐等主题。除了参与微博撰稿发布外,还参与到科组会的讨论中,也观看了故宫研究员余辉老师“清明上河图里的衣食住行用”的直播,阅读《紫禁城》2022年第7期文案。

  我们科室仅有9位老师却负责着故宫网站、微博、公众号等诸多平台,大家都能在极短的时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大量的工作。在各位老师的鼓励和帮助下,我一共完成微博11条,真正发布在故宫的官方微博上,这也是我从来没想过的事。休息时间大家一起吃饭、做核酸、讨论今日份新的奇怪见闻等等,还总喜欢叫我“小朋友”,下班了也会特意叮嘱我注意安全,每天都能收到“早上好”、“明天见”这种很简单又被关注的温馨问候。感谢故宫老师们细心的帮助与教导、院长百忙之中抽空关注我们的实习情况,以及学院能提供这么好的契机,让我们拥有宫里上班的奇妙体验!

  7月20日实习真正开始,我们按照原计划来到了宣传教育部的志愿者管理科。姜老师按照游客参观的路线为我们总体介绍了 故宫的宫殿布局 ,幽默风趣的讲解、扎实专业的水平以及广博的知识面都令我深深佩服,让我对于专业讲解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高老师受山东博物馆的邀请进行政务讲解接待的线上培训,我们有幸面对面向高老师学习,高老师强调了政务讲解接待最重要的五点—— 政治、专业、持操守、擅技巧、聚经验 。崔老师也带我们参观讲解了故宫的瓷器馆、雕塑馆,为我们从头到尾梳理了一遍发展史,同时融合历史和考古各方面知识,受益匪浅。

  作为一个基层部门,需要早上八点半在游客进入前就位,晚上五点半游客全部离场后才下班。但也正是如此,我们和游客有着最紧密的联系,亲眼见证了这座被称作“紫禁城”的皇宫禁地散发出新的活力。现今因为疫情,故宫遭遇新的挑战:志愿者难以继续志愿讲解的工作,故宫限流游览人数甚至闭馆。但是在疫情下宣教的工作并没有被按下暂停键,录制《志愿讲国宝》等视频;以时节为主题录制网课,介绍故宫文物;和各大博物馆进行线上交流;在故宫开设直播赏花。经过这次实习,对于宣传教育,尤其是疫情下的宣教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不能让冷冰冰的文物躺在展柜之中,只有与合适的宣教相配,方可更好的述说文物背后的故事。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600多岁的紫禁城中行走,同学们不仅领略到明清紫禁城的悠久、威严与辉宏,也学习到故宫博物院文化事业开发与科学技术研究的最前沿知识。被文物修复大师的工匠精神、静心沉淀所折服,被新媒体运营团队的灵感、创意、巧思所震撼。研学团队满怀期待而来,也满载收获而归!